八十年光阴荏苒,八十年沧桑巨变,山河早已换了人间。今日之中国,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而当我们回望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耳畔依旧回荡着中华儿女不屈的呐喊――那段救亡图存的浴血奋战,仿佛就在昨天。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点燃侵华战火。中国自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华民族陷入长达14年的苦难深渊。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7月29日,北平沦陷;7月30日,天津告急;自1937年12月13日起,南京城遭遇长达六周的血腥浩劫,30万手无寸铁的民众惨遭屠戮,魂灵至今在历史的天空萦绕……太原、上海、南京、武汉……一片片国土的沦陷,是刻在民族记忆中的沉重与屈辱,字字泣血,永载史册。更有细菌战、化学战、731部队的活体试验等令人发指的罪行,在中华大地上留下深重创伤,至今仍在警示世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激昂的战歌响彻中华大地,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他们以劣势装备对抗武器精良的日军,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捍卫民族尊严。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些鲜活可敬的容颜,三天三夜也道不尽、讲不完...... 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牺牲时胃里只有树皮、棉絮和草根。他那句“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抗战到最后一刻”,彰显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赵尚志,作战勇猛如雷霆,多次重创日军,被敌人称为“小小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威名令敌胆寒; 左权,为掩护总部机关和群众转移壮烈殉国,周恩来誉其“足以为党之模范”,他的热血染红了太行山脉。 张自忠,作为抗战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以生命践行“忠义之志”,周恩来赞其“壮烈之气,可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还有赵一曼、李兆麟、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戴安澜……东北抗联的雪野篝火,抗日民团的土炮钢枪,抗日救国会的奔走呼号,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的支援前线――救国不分男女老幼,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向侵略者低头!他们用行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正义之力凝聚人心,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家园,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人类进步事业,书写了彪炳史册的辉煌篇章。这些故事,我们必须铭刻于心。这些名字,理应成为历史的勋章。正是一代代人的传承,让闪光的抗战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迎来胜利曙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那一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终于迎来浴血重生的黎明!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牺牲,山河记得,历史记得,人民永远记得! 八十年斗转星移,八十年时序更迭。在这个纪念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让我们在铭记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带着先烈的期盼,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共同书写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