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扯着七月尾巴,汉江水在烈日下泛着白光,水温悄然攀过三十度。不禁回想起小时候,我们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冰箱,没有电风扇,是怎么过来的? 自来水的普及后,现在的小孩早已不知道什么是土井了,更不用说“井拔凉”是什么。那时候家里有大西瓜,大人们会从井里扯上一盆水,放进西瓜,或者把西瓜放入菜篮里套上绳子,直接放入水井中,这就是天然的冰箱。过后吃上一块,那才叫一个字:“爽”。冰棍五分钱一根,我们没钱买,就去垃圾场里捡废铜烂铁, 送到回收店去卖。还有几毛钱一瓶的汽水,喝完以后瓶子还要退给小卖部。后来又有了一毛钱一袋的冰水儿,那酸酸甜甜的味儿,你还记得吗? 暑假的中午,骄阳当空,戴着草帽的大人们从田间劳作回来稍作休息,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偷偷商量着出去,到离家一里外的河边捉鱼虾、摘瓜果。甚至弄些泥巴回来做着各种各样的玩具,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现在的孩子玩具是买的,而我们那时是自己做的。傍晚,经过一天暴晒,池塘里的水是热的,我们直接舀回去洗澡。 夜幕降临,我们会在村里的大稻场上,抢占“地盘”,洒上水降降温,摆个大竹床,兄妹几人挤在上面看银河、数流星,听大人们讲故事。那时的蚊子特别多,没有蚊香,母亲就点燃稻草,上面撒上瘪稻谷,放在上风头,驱赶蚊子。待凉得差不多了,我们每人手拿一把扇子,钻进罩着蚊帐的床,边摇边睡,一觉醒来,垫子上的汗印和人一样长。有时热得实在不行,母亲半夜喊我们起来一起到村头的小桥边乘凉,凉透了我们又回去接着睡。 一代人有一代的长征路,童年的夏天,生活条件是艰苦的。如今,空调外机嗡嗡作响,冰箱里永远冻着各色冷饮。可孩子们再不会为井台边的西瓜雀跃,不会把泥巴玩出千军万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