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蕊)近年来,樊城区总工会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核心,紧扣“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的“五小”创新理念,创新构建“搭、立、赋、造、转”五维培育模式,充分激发产业工人创新潜能,为樊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工会动能。 搭平台,建强“一室一盟一库”创新矩阵。区总工会牵头统筹资源,建成17家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并依托劳模工作室成立航空工业、智慧能源等职工(劳模、工匠)工作室联盟,同步建立劳模人才库。以此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劳模沙龙,推动形成“难题共解、信息共享、成果共创”的协同机制,为产业工人搭建“创新有场地、攻关有支撑、成长有通道”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立机制,打造“四级闭环”培育流程。围绕“五小”创新项目孵化,构建“班组征集—车间筛选—专家评审—企业推广”四级闭环机制,每年常态化推选优秀项目参加各级竞赛,形成“培育—选拔—参赛—推广”的良性循环。近三年来,在省、市各类创新大赛中,樊城区共有12个项目获奖,充分体现工会培育机制的实效。 赋强能,组建“劳模助企”专业队伍。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瓶颈和发展难题,区总工会组建了生产制造、信息产业、现代农业三支“劳模助企”专项服务队,采取“按需上门、精准服务”模式,将优质技术资源与服务直达企业生产一线。2023年以来,已组织26人次劳模工匠深入32家企业,解决39项技术难题,提升120名职工技能水平,切实实现创新服务一线直达、技能提升赋能产业。 造氛围,讲好“工人创新”生动故事。区总工会紧扣“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通过主流媒体报道和创新成果巡展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创新不分大小、人人皆可创新”的理念,持续激发产业工人参与创新的内生动力,使“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成为樊城产业工人的鲜明特质。 转成果,推动“五小”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区总工会坚持以实效为导向,推动“五小”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小创新”释放“大能量”,成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领域实现降本增效,世阳电机通过优化立式电机喷漆基座设计,节约成本8万元,生产效率提升7%;航宇嘉泰研发宽体飞机座椅安全装置,填补国内空白并获海外订单;湖北联投汉江公司改进顶管施工技术,实现地下工程“零污染”,能耗降低40%。服务领域实现提质增收,万禾源依托“公司+农户”模式推广富硒豆奶创新产品,带动农户稳定增收;汤氏胎毛画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年销售额增长40%,实现“创新惠民、产业富民”。新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华润新能源改进风场偏航制动器技术,年减少设备停机20次,挽回电量损失35万千瓦时,增收20万元且技术易于推广;板桥风电场优化偏航系统,节省数万元维护费用,助力“双碳”目标落实。此类创新成果转化案例已在辖区企业中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