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颖 冯鑫)今年以来,襄州区总工会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切实找准新兴领域基层工会“两个覆盖”的路径方法,实施“建、转、活”三措并举,攻克建会难点、创新工作方法、凝聚攻坚合力,有效扩大工会组织覆盖,激活基层工会活力,提升服务职工能力。截至目前,全区建立新兴领域工会组织376家,发展工会会员2.1万人,实现建会入会数质双提升。 聚焦“建”字强基础,实现组织覆盖扩面提效 部门协同聚合力。建立与区委“两新”工委常态化沟通机制,推进组织共建、力量共用、成果共享。选派20余名党工共建指导员,进驻新兴领域行业,通过“面对面”宣传政策、“点对点”指导工作,上门破解建会难题,推动应建尽建。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与人社、税务、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协同,摸清底数、夯实数据、凝聚合力,推动新兴领域建会入会从“单打独斗”变为“多方联动”。 建立台账抓落实。成立新兴领域建会入会攻坚专班,实行“一个领域、一名班子成员、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模式。通过召开推进会、开展专题培训,明确责任分工,按时间节点倒排进度。对全区449家企业建立“红黄绿”三色台账,因企施策制定建会方案:红色(攻坚)未建会企业,重点突破;黄色(推进)有意向企业,跟踪指导;绿色(提升)已建会企业,聚焦规范提质。实行精细化销号管理,形成“底数清、责任明、进度实”的闭环工作链条。 分类指导灵活建。建立“区总—镇街—村(社区)”三级工会联动体系,消除组建覆盖盲区。创新“四类入会模式”:重点行业“集中入”,在光彩商圈、智能制造产业园、物流园区举办3场集中入会仪式,300余名新兴领域劳动者现场入会;活动契机“及时入”,结合走访调研、关爱活动同步发布入会邀请,吸纳湖北坤芝精密工具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510人入会;服务站点“扫码入”,在工会服务站点设置扫码入会,吸引1070名劳动者便捷入会;零散群体“兜底入”,依托村(社区)力量,对2100余名零散的新兴领域劳动者提供“应入尽入”服务。 聚焦“转”字促规范,推动组织运行提质升级 示范引领作表率。在组建过程中按照“建会—规范—示范”的工作方针,推动已建工会提质升级,以激励促规范。扩大新兴领域非公企业工会星级评定范围,评定62家新经济组织企业为星级工会,兑现工会主席履职津贴31万元。挖掘宣传新兴领域劳动者身边先进人物事迹,32人获得各级荣誉,以榜样力量传递行业正能量。 结对共建促提升。组织新兴领域工会开展“结对共建、联手兴家”活动,通过理论宣讲、业务培训、技能竞赛等形式,促进企业工会间互学互鉴,带动未建会或基础薄弱企业规范建会建家。开展帮带交流等活动7场,辐射52家企业,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搭建“企悦家联盟”平台,促成湖北猫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古襄阳酒业有限公司对接合作“网络销售平台服务”等13个项目落地,促进新兴领域企业相互交流,协同发展。 人财保障强支撑。编印《新兴领域建会操作指南》分发基层工会,将“工具书”转化为“实战手册”,提升新任工会主席履职能力。开展专题培训3场,覆盖工会干部300余人。向镇(街道、园区)拨付工作经费160余万元,实施项目化专项经费补助,对商圈、非公企业组建规范、活动扎实、职工满意的工会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今年以来,投入52万元用于新兴领域活动开展,为推进工作实效提供坚实保障。 聚焦“活”字优服务,激发组织内生动力活力 贴心服务暖人心。打造“会、站、家”一体化服务阵地,全区32家工会驿站为新兴领域劳动者提供休息、饮水、就餐、充电等服务;12家母婴室、3家职工心灵加油站、40家爱心托管班,为职工提供“专享”关爱。民发商圈工会驿站每逢节日暖意融融,一杯绿豆汤、一份汤圆、一碗腊八粥,传递着工会温情。光彩商圈工会驿站为35名孩子提供托管服务,解决商户职工“看护难”。全区各级工会依托服务阵地常态化开展群团进驿站、关爱帮扶、法律咨询等活动115场,服务职工2万人次,让职工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多元维权筑和谐。针对新兴领域劳动纠纷多发、权益保障薄弱等问题,深化“工会+法院+司法+公安+人社”劳动争议联动机制、“法院+工会+人社”诉(裁)调对接机制和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机制。截至目前,“人社+工会”“法院+工会”调解案件260余件,调解成功240件,成功率92%,涉及330人,实现“小事不出企业,矛盾就地化解”。优化职工法律服务团队,强化法律援助,提升职工维权能力。推进集体协商工作,充分保障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创新驱动促发展。 组织开展全区职工“百千万”劳动竞赛,13家重点企业、1个重点工程、5个基层班组分别参加全省重点企业、重点工程和基层班组竞赛项目。组织260家新兴领域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劳模选树等活动,以劳动竞赛激发职工创新创造热情。推动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全区新兴领域新增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382人,其中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1313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