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华 尚白莹)在“八五”普法期间,樊城区总工会以提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为核心,创新开展劳动领域法律普及“一十百千万”工程。该工程以劳动领域法律法规为主要宣传内容,依托镇(街)工会、村(社区)工会、企业工会等“小三级”工会,形成“区总+十个镇(街)工会联合会+百家基层工会(村(社区)工会、企业工会)”三级联动,覆盖千个企业班组、居民小区、农村湾组,每年覆盖10000人次的劳动领域法律大宣讲活动。 一、背景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领域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劳动者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用人单位对依法规范用工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与此同时,“八五”普法规划对普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着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在此背景下,区总工会立足实际启动了劳动领域法律普及“一十百千万”工程,将其作为落实“八五”普法要求的具体抓手,旨在以劳动领域法律法规为主要宣传内容,推动劳动法律普及,在全区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八五”普法目标的实现贡献工会力量。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十百千万”工程通过三级工会联动、精准宣传、创新形式等举措,实现了劳动法律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深入普及。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法治宣讲200余场,累计受众2万余人次,受到了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与好评。 (一)主要做法 强化组织领导,构建三级联动体系 成立了由区总工会牵头,各街道(乡镇)工会、社区(村)工会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工会在法律普及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形成了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区总工会负责整体规划、资源调配与协调指导,把劳动法律普及融入“八五”普法计划;街道(乡镇)工会承担辖区内的宣传组织与推进实施工作;社区(村)工会则深入基层,直接面向企业班组、居民小区和农村湾组开展具体的普法活动,确保法律普及工作层层落实,无死角、全覆盖。 精准定位受众,确定宣传重点内容 开展前期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万洲电气、新型精密、航宇嘉泰等百人以上企业10余家、村和社区30多家,了解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法律方面的知识盲点与实际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紧扣“八五”普法关于重点普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与劳动者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宣传内容。 创新宣传形式,提升普法效果 1.拓展宣传阵地,扩大覆盖范围。 在辖区45家工会驿站精心设置“普法角”,不仅备齐劳动法等各类法律书籍、生动易懂的宣传资料,还配有视频播放设备循环播放维权案例,方便外卖员、快递员等新业态劳动者在工作间隙随时学习。同时结合社区“周四有约”,定期组织“送法进站点”活动,邀请专业人士现场答疑解惑。其中在麒城饿了么工会驿站还挂牌成立了“外卖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室”,让纠纷化解与普法宣传同步推进。此外,与辖区企业紧密合作,依托企业班组,利用班前班后碎片时间开展法律学习活动,把法律普及自然融入企业日常管理。 2.聚焦新业态领域,织就法律保障网。 结合新业态劳动者工作特性,重点开展“送法进站点”系列活动,累计举办新业态专场法治宣讲20余场,其中外卖员专场7场、家政专场8场、快递员专场5场。针对快递员作业时间特点,联合顺丰速运专门开设“夜间普法课堂”,围绕劳动报酬核算、社会保险缴纳、职业安全防护等高频问题进行细致宣讲,提供贴合其工作节奏的“错峰式”法律服务。依托夏家台社区工会驿站开展“情系女职工 驿站有爱”系列普法活动,邀请专业律师举办“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题讲座”.通过发放法律手册、讲解典型维权案例、组织有奖竞答等互动形式,深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累计惠及女职工1500余人次。通过“阵地+特色”普法模式,将法律服务精准送到新业态劳动者身边。 3.完善调解与普法协同机制,筑牢法治根基。 将法律普及融入劳动争议调解全过程。调解前,根据案件类型和当事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讲解,引导其理性表达诉求。调解中,适时引用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进行释法说理。调解后,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同时进一步强化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类似纠纷再次发生。充分发挥工会职工调解委员会作用,从每年“法院+工会”“人社+工会”调解的100多例案件中选择有代表性、争议性的案件,提炼总结经验,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将调解与普法有机结合,实现了“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 4.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拓宽宣传路径。 区总工会组织律师、志愿者、调解员队伍深入企业、社区、农村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面对面的法律宣传与咨询服务。区总工会特聘法律援助律师参加市总“襄襄说法”在线咨询专题栏目,及时回复网友提问。并通过在线问答、线上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吸引广大网民参与互动学习,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宣传态势。 5.举办“模拟法庭”,增强宣传活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劳动纠纷案例,把法庭“搬到”太平店镇、王寨办事处等地。2024年7月在王寨办事处举办的“模拟法庭”,吸引了70多人观摩。活动以一则认定劳动关系、支付加班费、补缴社保的劳动纠纷真实案件为背景,完整演绎了劳动争议案件庭审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等全流程。使职工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法律适用,直观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公正。 (二)作用成效 劳动者法律意识显著提高。 广大职工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大幅提升,依法维权的意识明显增强。在遇到劳动纠纷时,更多的劳动者能够理性对待,通过调解等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 企业管理者对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依法用工、规范管理的意识逐步增强。许多企业主动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缴纳等行为。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关系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全区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工会组织影响力不断扩大。 各级工会组织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赢得了广大职工和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经验启示 (一)高度重视是关键。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全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工会组织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了“党委领导、工会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 (二)贴近实际是基础。 宣传内容和方式必须贴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普法内容“有用、能用、好用”,才能提高宣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创新形式是动力。 要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提高宣传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让普法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 (四)长效机制是保障。 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普法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加强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形成有效的考评机制是确保法宣工作持续开展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