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述 湖北宜城市总工会针对化工行业高风险、高技能需求、女职工特殊保护等特性,创新多元参与行业集体协商模式,经6轮协商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覆盖22家精细化工企业的8870名职工(含2700名女职工),有效实现化工行业高危职工技能薪酬、职业健康、女职工权益保障等权益的全面提升。 
襄阳(宜城)精细化工产业园集体合同签约仪式现场 二、针对问题 ▲技能薪酬体系不完善:职工技能等级与薪酬匹配度低,增长机制不明确,技能激励不足。 ▲健康防护机制不健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职工在入职、在职、离职全周期健康保障缺失,职业病防治薄弱。 ▲女职工特殊权益不到位:女职工“六期”特殊劳动保护不明确、权益落实不力,备孕期、更年期等重点阶段关注不足。 三、主要做法 (一)构建技能薪酬阶梯,破解激励不足难题。 ▲深入调研,精准把脉定位:市总工会联合人社、工商联及企业家协会,组织开展多轮企业座谈会与职工走访调查,全面摸排行业技能薪酬现状。 ▲联合协商,共定薪酬标准:依托部门联席会议,组织经济、人社专家与企业共同测算效益提升与人才稳定成本,推动22家化工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建立涵盖16个工种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并设定差异化薪酬标准:中级工≥3800元/月;高级工≥4800元/月;技师≥5800元/月;高级技师≥6800元/月;特级技师≥7800元/月;首席技师≥8800元/月,实现薪酬与技能水平全面挂钩。 ▲增资优酬,强化激励实效:同步建立薪酬年度增长制度,规定盈利企业调薪幅度不低于5%,经营正常企业为3.5%–5%,亏损企业承诺零裁员、不降薪,并对技术革新创效职工给予利润10%的奖励,获各级技能荣誉者奖励500–5000元。目前该机制使3750名技能人才收益提升,显著增强化工园区吸引力。 
宜城经开区总工会与22家化工企业代表签订区域性行业集体合同 (二)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强化职业健康保障。 ▲部门协同,订制健康管理方案: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卫健、应急管理部门,逐一走访22家化工企业,制定一企一策职业健康监护方案,强化企业依法履责的意识和能力。 ▲周期管理,实现健康监护全覆盖:强制要求企业对涉毒害岗位职工建立个人动态健康档案,严格实施岗前、在岗、离岗三段健康检查,年度体检报告统一归档并作为职业病认定关键依据,实现健康轨迹可溯、责任可认定。 ▲津贴督查,提升制度执行刚性:推动企业经职代会核定发放每月200—500元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实现100%覆盖,并建立部门抽查、工会监督的督查机制,形成体检-建档-津贴-监管闭环管理,职业健康纠纷显著下降。 (三)细化女职工“六期”保护,筑牢特殊权益防线。 ▲精准界定,明确保护范围:市总工会组织卫健专家、法律顾问及女职工代表共同论证,明确女职工经期、备孕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六期”禁忌范围,为权益保障提供清晰依据。 ▲细化条款,推动措施落地:将各期保护举措全面写入集体合同,包括:经期不安排低温、冷水及高处作业,提供卫生设施和休息条件;孕期调离高危岗位、7个月以上免夜班;产检计入劳动时间;哺乳期每日1小时哺乳时间;更年期减轻劳动强度;每年安排妇科专项体检。 ▲特定保护,杜绝歧视侵权:明确规定企业不得因女职工处于“六期”而单方调岗、降薪、解除劳动关系,同步建立性骚扰预防与投诉处理机制,惠及2700余名女职工,用工环境更加和谐。 
宜城市总工会在化工企业给职工宣传讲解集体合同内容 四、经验启示 ▲破协商碎片化之困:凝聚多方合力,构建工会牵头、部门协同、企职参与新格局,破解该行业跨企业协商分散的共性难题。 ▲走保障精准化之路:立足行业特性,定制禁忌清单,推动权益保障与行业痛点深度契合。 ▲强落实制度化之基:将权益保障举措法定化、规范化,明确操作路径与责任主体,确保有章可循、刚性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