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在全国工会集体协商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专题培训班上,襄阳市总工会代表湖北以《协商求突破,促进家政行业和谐发展》为题交流行业工会集体协商工作经验。 
《以协商求突破,促进家政行业和谐发展》 家政服务业作为新兴且极具活力的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民众物质文化需求多元化的产物,凭借独特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千家万户的多元需求。然而,伴随行业规模扩张,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家政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在此背景下,襄阳市总工会立足区域实际,将集体协商作为破局关键,致力于平衡家政服务人员、家政企业与雇主三方权益,为行业规范发展注入强劲工会动能。 协商背景:行业痛点催生变革迫切需求 作为襄阳市老城区,樊城区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庞大,近3万人活跃于市场,季度用工协议签订量达5000-6000份。2022年12月,某家政员因法定节假日工资争议报警维权事件,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导火索。该事件暴露出行业制度缺失、权益保障缺位等核心问题,这些“痛点”与“堵点”不仅影响着从业人员的职业尊严与归属感,也制约着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实现。具体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岗位结构复杂。家政行业岗位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涵盖保姆、保洁、月嫂、育儿嫂、钟点工、居家养老护理、医院病人护理等20余类工种。这种工种繁杂、人员背景多样、工期长短不一的特点,极大地增加了行业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各类问题接踵而至。 劳动关系界定模糊。中介制用工模式在家政行业广泛存在,导致劳动关系难以清晰界定。家政服务人员在权益受损时,因劳动关系不明确,往往陷入维权困境,工资支付争议频发,严重影响了行业稳定与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职业安全保障缺失。家政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面临诸多职业风险,如意外伤害、传染病感染等。然而,由于行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职业安全保障措施与应急处理机制,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服务标准参差不齐。不同家政企业和服务人员在服务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服务体验,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与声誉,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行业队伍流动性大。工资收入不稳定、各方责权不明晰、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导致家政行业流动性强,企业难以稳定员工队伍,增加了招聘与培训成本。同时,频繁的人员变动也影响了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协商过程:建三方构共赢协商机制 构建“工会主导、家政工、企业、雇主三方参与、行业覆盖”的协商模式,搭建平等对话、协商共赢的平台,形成行业协商的强大合力,确保协商结果能够兼顾各方利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深度调研与前期筹备 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樊城区总工会迅速组建专业工作专班,自2022年底,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深度调研工作。工作专班足迹遍布樊城区(及部分其他县市区)的家政公司,通过召开多场座谈会、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了成百上千位家政工的心声,搜集了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调研内容涵盖工资待遇、休息时间、技能培训、职业发展、雇主特殊要求等多个维度,精准聚焦“中介制用工管理难”“工资标准不统一”“职业风险无保障”等突出矛盾,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商过程与激烈博弈 协商过程历经七轮激烈博弈,各方代表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锋: 1.职工方诉求: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保障家政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如合理确定工资支付方式、保障休息休假权利、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险等,以增强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感与归属感。 2.企业方提议:建立服务诚信档案,规范家政服务人员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记录家政服务人员的工作表现、客户评价等信息,激励服务人员提升服务水平,同时为企业筛选优质服务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3.雇主方关注:服务质量监管,确保家政服务人员能够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雇主希望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水平、工作效果等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反馈问题并督促改进。 4.工会方强调:职业安全保护,为家政服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工会要求企业为家政服务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降低职业风险,保障家政服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经过多轮艰苦协商,最终达成涵盖劳动用工、报酬体系、职业防护等5大类28项条款的《家政行业集体合同》。该合同首创性地将“雇主需提供家庭成员健康证明”“设置职业危害预警机制”“建立技能等级薪酬挂钩制度”等条款纳入其中,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权益保障体系,为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协商困难与解决策略 协商前后持续了11个月,双方代表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先后进行大小7次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然而协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家政行业的特殊性,涉及多方利益,每次协商都会出现诸多分歧与争议。例如,在试用期中介收费问题上,双方代表展开了激烈讨论,天数从5天谈到3天、从试用期中介收费30%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协商,最终谈到20%。就在原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头天晚上,一老板将集体协商草案咨询律师,律师说“合同不能签,你试用期中介收费原来是可以协商的,如果你签后就必须退”,导致原计划的家政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取消。面对这一困境,工会没有退缩,找到企业方协商代表,逐个了解情况,解除他们的顾虑。 协商成果:多维突破彰显协商效能 《樊城家政行业集体合同》是全省首份明确家政企业、家政工、家政雇主三方权利、义务的集体合同,为三方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有助于减少劳动纠纷,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保障家政工权益,提升职业幸福感 1.工资与休息休假保障:合同规定了合理的工资报酬体系和休息休假制度,确保家政服务人员能够获得与劳动付出相匹配的经济收入,并享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保障其身心健康与工作生活质量。 2.职业安全与防护强化:设置职业危害预警机制,要求企业为家政服务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降低职业风险,为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坚实保障。特别是在家政从业人员就业环境、性骚扰、服务家庭有暴力倾向、精神虐待等条款上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家政服务人员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权益保障。 3.技能发展与培训促进:建立技能等级薪酬挂钩制度,鼓励家政服务人员不断提高技能水平,通过参加培训、考取证书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职业发展。同时规定企业要组织开展各工种、各层次的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鼓励支持劳动者参加行业、地方各级组织举办的各类大赛和评比活动,搭建有利于劳动者成长的发展平台。 规范三方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1.推进企业方诚信建设。建立服务诚信档案,规范家政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通过记录企业的服务投诉、违规行为等信息,对诚信企业进行表彰与奖励,对失信企业进行惩戒与曝光,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2.明确界定雇主方责任。要求雇主提供家庭成员健康证明,明确雇主在服务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家政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倡导雇主尊重家政服务人员的人格尊严与劳动成果,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3.规范家政工相关义务。要求家政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如传染病筛查、基础生理指标检查等),并主动提供有效的健康证明。保持职业操守,尊重雇主家庭隐私,不得泄露雇主家庭信息或擅自传播涉及雇主隐私的内容。 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1.规范行业标准。将《家政服务收费标准》《家政服务工作标准》《家政从业人员工作守则》纳为集体合同附件,对提高行业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家政工职业水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促进品牌打造。把共同打造具有襄阳地域特色的“襄巧娘”家政服务品牌纳入集体合同条款,以此推动家政企业、行业提档升级、健康持续发展。该集体合同的签订,推动行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3.提供借鉴参考。樊城区家政行业集体协商合同的成功签订为襄阳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如宜城市纺织行业、谷城网络主播行业等,表明以协商求突破,能够有效促进各行业的和谐发展,保障各方权益,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